
代禱事項及最新的文章
代禱事項
1. 感恩愛協 35 周年紀念–各項活動的啟動禮已順利完成,而緊接所安排和籌備的活動,求天父繼續帶領。
2. 因黃雨影響的「步行籌款」雖無法完成整個步行路線,但感恩活動當日超過 100 人參與,在風雨中經歷神
所賜的平安和恩典。
3. 六月愛協與城市大學合辦有關靈性與精神健康的研討會,祈求討論的內容能幫助有需要的精神復元人士及
機構。
4. 求天父使用「職涯規劃工作坊」幫助精神復元人士在尋覓工作的安排上,作出合適自己及榮耀神的選擇。
5. 為愛協團契營運資金、羅拔時樓開展社企和心靈園圃計劃,求天父賜下一切所需用的。
最新的文章
心靈健康之靈性、宗教與心理
陸亮博士 (義務總幹事)
人是萬物之靈,人與其他動物之區分,乃人有「靈性」,但究竟「靈性」是什麼?與「宗教」有何不同,又與「心理」有何關連?當我們工作得很忙碌的時候,有時會對自己說:「生活這麼辛苦,究竟我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又或失業的時候,會問:「沒有工作,我如何可以仍然活得有意義呢?」在愛協團契有些組員會問:「為什麼我會有精神病,人生要受苦難,我的生命有何意義?」其實,靈性的體會是一個內省的過程,認知生命的意義及生活的目的,影響個人生活的態度及行為。筆者曾於2003年透過問卷訪問了57位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理解「靈性」為「全人的一部份,是內在的,美善的,相比身體及理性是屬高層次的,雖然它是較難捉摸的,但也是動力的源頭;它涉及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及人與神(上天)
的關係。」1
從這個定義來看,靈性是涉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可以與神有關,但它並不是「宗教」。「宗教」是「指特定的信仰與崇拜體系 (a particular system of faith and worship),有其特有之教條、禮儀和習慣。」2
靈性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是追求及認定的人生意義,可以不涉及任何宗教。但對於
有信仰的人,宗教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和信仰體系,影響著個人的靈性。一般而言,宗教能幫助信徒透過與神的交往而改變其思想行為,使他們建立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至於「靈性」與「心理/精神」的分別,從以上定義來看,「靈性」比「心理」屬較高的層次。雖然「靈性」的表徵也需要透過心理的成份,如思想、感受或行為表達出來,但「心理」與「靈性」有明顯不同的地方。從內容方面來看,心理層面是「指一般心理過程及行為的果效,例如︰本能、動力、思維等。」3
靈性則指有關意識層面上獨特的性質,如「人生意義和目的」,「終極價值
/真相」和「與超能力或上帝的聯繫」。4
在範疇方面,心理層面涉及人與人溝通交往的方面,是橫向性;而靈性層面則包括人與人、人與超能力或上帝的溝通、交往,是橫向及縱向兩性的。5,6 以時間來區分,心理層面只界限在今世,而靈性層面可涉及來世。它們綜合的區別可見於表1。
總括而言,「靈性」可以指人生的意義、目的、及人與神(上天)的關係,而「宗教」是指特別的信仰和崇拜體系。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靈性,在人生中不斷追求、更新、認定,而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當然,「宗教」可以賦予個人有更大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而「靈性」與「心理」不同之處在於靈性可以涉及超自然的力量,如造物主。筆者在愛協團契事奉多年,親睹很多組員因在信仰上得着幫助,而獲得能力面對疾病帶來的創傷、困擾,繼續積極地生活,重新確定人生的意義和方向,生活滿有平安、喜樂,正如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表1:心理與靈性的分別 | ||
心理 | 靈性 | |
層次 | 深入 | 最高 |
內容 | 心理過程和行為 | 人生意義及目的;最終價值;神、上天 |
範疇 | 人與人 | 人與人、人與上天(神) |
時間限制 | 今世 | 今世和來世 |
參考資科: 1. 陸亮 (2005) 。醫療工作者對健康心靈的看法。澳門護理雜誌,4(1),1-5。
2. Thompson, D. (2005). Concise Oxford English – Chinese Dictionary. (10th ed.) (pp. 1722)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Hilgard, E.R. & Atkinson, R. L. (2000). 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Fort worth, Londo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4. O’Brien, M. E. (1982). The heed for spiritual integrity. In H.Yura, & W. B.Walsh (eds.), Human needs and the nursing process. Norwalk, Connecticut: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5. Carson, V.B. (1989).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nursing practice. (pp. 13-20) Philadelphia: Saunders.
6. Ellison, C. W. (1983). Spiritual well-being: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11, 330-340.
全人關顧 繼往開來
王錦洪 (程序幹事)
記得在34周年感恩晚宴,曾經提及在34年前,一位精神復元人士弟兄,出院之後感覺到一個人去面對生活的困難和需要並不容易,便向當時的院牧提出不如成立一個小組專為復元人士參與,可以讓他們互相支持鼓勵。院牧都覺得很認同,便各自尋找合適的對象參與小組,弟兄找他的復元人士朋友提出這意念;而院牧便在醫院物色一些專業的精神科人員,例如精神科護士、醫務社工、精神科醫生等參與。最後能夠成立這個以復元人士為服務對象的互助小組。很感恩,當年那三位分別是院牧、精神科護士和醫務社工的年青人,現在仍然於愛協事奉,分別擔任團牧、義務總幹事和董事。雖然他們都是剛年屆70古稀之年,但仍付出非凡的魄力努力服侍,實在難得和令人敬佩!
愛協團契提供長期而持續的互助小組服務,讓各區的復元人士得著幫助。就像一個復元人士從醫院層面的醫療復康,走進社區而獲得社會復康的服務,當中愛協確是提供當中的續顧服務,讓小組組員在身、心、社、靈四方面得到全人關顧,使能活出豐盛的生命。
最近有組員由香港仔轉到上水的私營老人院居住,她因而返不到南區的迦南組,便想轉到新界較近北區的以馬內利組,她對老人院的社工說她一定要返小組,因為小組的支援對她防止復發很有幫助!
我們互助小組模式就是組員有共同面對的問題,並非只有自己才面對;大家走在一起,互相傾訴、支持和鼓勵,使能得着安慰和力量。至重要是大部分有共同的信仰,在主裏得力面對未來,可以融入教會和社會生活。
我們若有組員在小組中有心理困擾,除了可找導師和專職同工溝通處理外,亦可藉着香港大學修讀輔導學碩士的實習輔導員協助。
此外,我們的個案及輔導委員會有跨專業平台的會議協助小組導師處理組內較為艱難應付的組員問題。
愛協通訊
過去一年多我們得到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所提供,在大部分的小組使用的「恩典生活」課程,由受訓的導師透過不同的聖經人物在當時面對的情緒困擾,如何藉聖經話語去處理和疏導,並建構不同新的應變方法,使能邁向未來。
面對組員老齡化的趨向,讚美操和太極班都是給予他們強健身體、讚美恩主、促進社交的好方法。
愛協近幾年得到基金發展農莊導賞、園藝飾物製作、植物栽種等活動,除了讓人身心舒泰外,也促進社交和提昇生活素質。
最近義工委員會推動小組組員和義工,與及招募靈牧委員會的詩班員和探訪委員會的探訪員,參與東區醫院探訪暨聖誕報佳音,在寒冬中給院友送上溫暖,獻上詩歌、分享復元經歷,並傳達主降生的福音。這是疫情後首次舉辦的,我們與院牧同工和病房護理同工合作愉快,實在是很好的開始!
我們34年前成立的初衷,就是藉小組和相繼成立的工作委員會,透過全人關顧讓復元人士,在神的愛裏互相協助,活出豐盛的生命。在醫院報佳音與院友傾談時,我聽到一位擔任會址接線和接待工作的組員義工對院友說,他自從參與了這義工服侍,就令到他生活有動力和意義;這都鼓勵了院友不單是借鏡組員照顧好自己的精神健康,也可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的生活更邁向豐盛。
在邁向35週年,我們定必繼往開來,繼續秉持信念,實踐使命。然而,當前經濟低迷,資源匱乏,恆常的基金資助或會緊縮;為了籌募未來一年的經常費,我們實在需要重啟籌款機制了!將會在35週年紀念中,於3月15日舉行步行籌款,路線的終站是愛協主導發展的「羅拔時樓計劃」正趕修建中的藝術創意大樓,將來提供藝術治療和公眾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籌款詳情容後公佈,請大家踴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