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禱事項最新的文章

代禱事項

1. 農莊項目進展:為心靈園圃工程各項設施完成感恩,盼望能夠吸引喜愛種植的人士租用園圃種植,有效地推廣給更多機構、教會及公眾人士參與各類農莊活動。
2. 5月份農莊活動,為籌備工作、當天活動、參加者,透過活動使參加者享受農藝樂趣禱告。
3. 為27/5 (六)下午將會到神託會將軍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匯晴坊探訪交流祈禱, 盼藉此活動讓參加者更認識中心的服務,並可以和會員彼此交流。
4. 為今年第二期太極拳基礎及初級班在7月開班禱告,讓更多弟兄姊妹參與鍛鍊身體,促進康復。
5. 為7月中開辦一連六星期之全人健康課程禱告。為陸亮導師的預備及組員、導師、義工的參與禱告。

 

最新的文章

復元人士之社會角色與身份

陸亮博士 (義務督導)

        社會角色的定義社會角色(role)是指人們對在特定情境中個體行為的預期。1以成年人而言,一般擁有多種不同角色,例如子女、父母、僱員、上司、下屬。每個角色都有其權利與責任,如父母的角色是滿足家庭的期望,僱員則須滿足職場和僱主的期望,對兩者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角色同時與地位、身分(status)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些身分、地位是自動獲得,例如性別、種族和國籍,這是歸屬地位(ascribed statuses)。另有一些是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例如專業資格:醫生、護士、社工、教師等;這些稱為成就地位(achieved statuses)。地位和身分在每一個情境中都受著社會的規,這些規範成為對角色的要求。以護士為例子,社會大眾不單期望護士能盡上本份照顧病人,而且也期望他們在發覺任何對病人不利的事情時,應向上級反映以維護病人的權益。社會規範(Norm)被界定為在特定群體和文化中被認為是正常的、並且期望個體去服從的行為模式。1社會角色、身分地位及社會規範三者之關係可見於圖1。

精神病復元人士的角色當我們患病的時候,我們多了一個病人的身份。在精神病而言,因其多數須長期治療,復康過程相對一般的疾病較長,故成為一個長期病患者(復元人士)。復元人士的身份對我們在社會上的角色有何影響?雖然病情各有不同,但一般精神病會影響我們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繼而影響患者在社會上不同角色中的表現,使達到規範的要求上有所困難及限制。例如在學生的角色中,可能學習的表現欠佳;在員工的角色中,工作往往未能達到僱主之要求;維繫同事間的人際關係也不容易;在父母的角色上,或未能適切的照顧子女。在復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逐步重新建立個別不同角色中的期望。而愛協的互助小組有助我們彼此鼓勵及支持,邁向復元模式中的整全身、心、社及靈的全人健康,重新建立有意義的生活,活出有希望的人生。

專業同工、導師與小組組員角色的配合

        在愛協的群體中,我們有專業同工、導師們協助小組組員,了解及發揮他們的優勢,承擔責任,促進朋輩支援,在復元起伏的路途中成長。

筆者在3 月中參加了一個新生精神康復會舉辦的研討會。有P a t r i c i aDeegan,一個精神分裂症復元人士,後成為一位專業臨床心理學家的分享,回答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問題是「一個專業人員,我們有責任促進服務使用者的風險管理,同時促進他們的復元。我們如何減低傷害的風險,同時促進他們的自主及個人的復元。」

      她提出了一個由忽視至過度保護的連續體(Neglect to Overprotect continuum ),即是說:復元的過程中,在復元人士與專業團隊照顧共同的合作下,可能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忽視他們的需要,另一個是過分的保護。而我們需要拿捏的是兩個重要考慮的因素:一是專業上照顧的責任(Duty of care); 另一個是尊重/自主的風險(Dignity of risk)。即是我們需要平衡我們有責任防止他們受傷害或傷害他人;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他們承擔因自我發揮而產生的風險。

      筆者思想,這豈不是我們團契現在面對的挑戰,一方面同工、導師們鼓勵組員成長,自我管理,發揮他們個人的潛能並在小組中與組員互助。同時亦有專業職責去協助他們在復元過程中避免過度的傷害。另一方面,團契也有責任提醒他們看得合乎中道,避免自視過高或承擔過於個人壓力帶來傷害的風險。因聖經中對「人」的終極關懷並非「自我發揮」而是在信望愛中成長,在克服復元路途上的障礙後,協助途中的其他同伴,這才是愛協團契發展的方向。

聖經中我們獨特的身份

        從聖經中看我們的身份,要提到愛協團契一個重要的信念。我們相信人都是神所創造,是有價值的。我們既是神眼中看為寶貴的人,我們擁有任何人(包括自己)都不能掠奪的正面自我價值、自我形象和自尊,因此我們要彼此尊重。其次,在愛協的所有活動中,我們是倚靠神的愛來促進人(包括同工、義工及精神病復元人士)的生命成長。最後,我們相信一個人,在接受耶穌為救主後,便成為一個基督徒,是神的兒女,得著一個尊貴的身份。當我們跟從神,祂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發掘恩賜,服侍人,服侍主。當然,復元路途各有異,而各人的能力也有不同。我們只要按神賜給我們的恩賜服侍便足夠了,不要逃避承擔責任,也不要自視過高,承擔過於自己能承擔的工作,影響健康的生活。願神帶領我們各人找到合適自己的社會角色,在復元路程上,不斷成長,享受人生。

 參考資科:1. Duff, K.J. 著/宋文、李穎珊譯 (2012) 。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40-145頁

「兩種心情、兩種果效」

林淑卿(傳道幹事)

       馬大和馬利亞的家庭做了這一件事情,就是接待耶穌到她們家吃飯,與耶穌的相遇,兩姊妹的回應都不一樣。
每個人心裡面,總有一些令你煩擾的事情發生。「愛主」熱心事奉神的人都不會例外。聖經提到馬大邀請耶穌吃飯,連跟隨祂的十多個門徒也要招呼,馬大毫不計較,反而很熱情地招待他們,而妹妹馬利亞卻在耶穌腳前聆聽祂的道。馬大伺候主的事很多,心裏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路10︰39-40)馬大因做很多的事情忙著使她「心裏忙亂」。一個人能熱心愛主事奉主,原來都會心裏忙亂、心煩意亂。
        馬大原本是要好好接待耶穌,但思慮和忙亂令服事成為沉重負擔,人不怕「忙碌」,最怕是「混亂」。她開始埋怨,向耶穌埋怨妹妹不幫忙,埋怨耶穌縱容妹妹。
        馬大因忙碌忘記了事奉的對象,忘了她忙是為了誰?馬大不是來禱告、祈求和感謝,原來是「埋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們因埋怨神就延遲進入應許之地。
         我們要察驗自己,心裡面是否有「埋怨」的心態呢?喜歡耶穌的人,他們所做的都是為主而做。即使看見他人做的不對、不好,也會從神的眼光和角度來看,以饒恕和接納相待。不抱怨是一種決定、選擇和委身。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路10:41) 「思慮煩擾」意思是操心忙亂,神的兒女如果因思慮過度,不懂得把思慮、擔子交給主,信心便會動搖,「煩擾」便來了。

愛協通訊

        今天,我們有機會為主去事奉,為主忙,應當感謝讚美主!馬大對主的熱心和愛心是好的,也是值得學效的。「馬利亞已經選擇注目於神,是不能奪去的。」(路10:42)耶穌要她知道的是她的價值其實是來自「她是屬於神」。一個願意被神使用的人,正是神所需要,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手,馬利亞卻選上了那不能奪去的,馬利亞親近主。
        不是馬大的服事出問題,只是她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相反,馬利亞選擇上最好的。最美好是可以做到有馬大服侍人的行動,而能表現出馬利亞的心懷。我們應該抱持著一顆像馬利亞專注聆聽上主的心和馬大願意服侍人的心,只要跟隨耶穌的教訓、學習耶穌的榜樣、照著耶穌對人的心,去服侍有需要的人。這樣,我們在生命中為耶穌留給地方,耶穌會為你的服侍和心靈引領。
         最後,如你在愛協擔任小組職員或義工,在生活和事奉上十分忙碌,請不要忘記每天抽時間親近主,在當中得著力量,去繼續服侍主,幫助愛協和身邊有需要的人。你會發現在你生命中有很大的改變,變得更加豐盛。我們隨時隨地可以為周遭的人服侍和祈禱,來表達出神對我們的愛,活出喜樂的生命,亦活出福音的果效。